近日我观看了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片名的12集电视连续剧《沈鸿》,真实生动地感受到了一种执著追求的辉煌人生,沈鸿鲜活而崇高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不止、挥之不去,我的整个思绪似乎一时很难从电视剧《沈鸿》中走出。于是我想: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有一些沈鸿式人物那该多好!《沈鸿》给我们的现实人生从少年到成年、从普通百姓到各级领导树立了一个走向成功、走向辉煌的楷模。
沈鸿是个真实的人物,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泰斗、原一机部副部长,集著名专家与高层领导于一身。然而苦难的童年和家境贫寒的少年时代,使他仅有小学四年半学历和布店学徒的人生起步,这前后的人生反差该有多大,实令人难以置信。但是沈鸿却是千真万确地这样走过来的,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、拼搏、奋斗,终于功成名就,为祖国、为人民、为革命、为机械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用勤奋、智慧与无私创造了闪光的自我人生价值,铸就了功高不骄、位高不贪、年高不惰的高尚人格,早在延安时期就赢得了毛泽东主席“无限忠诚”的赞誉。可以说,追求与创造、真诚与无私,是沈鸿形象的本质特征。沈鸿堪称一个“大写”的人!
然而电视剧《沈鸿》的成功,不仅在于它告诉观众沈鸿是个什么样的人,更在于它真实地、形象地揭示了沈鸿怎样成为一个“大写”的人,感人的魅力正来自剧中所展示的人生轨迹的艺术流程,来自摄像机的镜头所始终追踪着的沈鸿的人生步履,从而把观众从浙江海宁带到上海、武汉、西安、延安、北京、沈阳、攀枝花,具体感受着沈鸿的少年、青年、壮年、老年时期所经历的痛苦与欢乐、迷惘与追求、挫折与进步、失败与成功。沈鸿在生活中是一个真实的人,而在电视剧中同样是个真实可信又艺术化、审美化的人。编剧吕淼晶、导演刘希汉、扮演者符冲遵循从生活到艺术的规律,共同创造着“这一个”沈鸿。他们善于抓住人物环境、人际关系的外部因素和沈鸿敢于追求与进取的内在精神,运用大量的细节与场面来凸现立体化的沈鸿形象。少年的沈鸿就与众不同,他苦读好学,立志高远,无论在学校,还是在布店,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一种穷追不舍的韧劲,对机械似有一种天然的缘分。他买《辞源》、剪报纸、看发电机、做木鞋、磨剪刀、绣花、记账、修表、装锁,什么都主动学、认真干。开办“利用”锁厂是他走上创造之路的起点,尽管他对布店与黄师傅有着无限深情,告别时三步一回头难舍难分,但为了民族工业的振兴,他与伙伴们还是毅然地推着板车前行,此情此景十分动人。在抗日烽火中,他带着机器和人才走武汉、奔延安,办起延安茶坊工厂,“把厂捐给共产党”,为抗日的八路军服务,这是沈鸿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与飞跃。解放后,他虽然当上了国务院的副部长,也依然不居高自傲,繁忙时可在街头理发,在车间加班时可用手抓菜吃,一双破袜子可照穿不误,俨然一个普通工人,劳动者本色始终不变。至于后来的“万吨水压机”、“九大设备”、“攀枝花”等一系列重大创造的成功,更把沈鸿的辉煌人生和崇高形象推向了高点,深深地打动着、震撼着我们的心灵。
《沈鸿》是部人物传记片,纪实、求真、自然、质朴,构成了全剧的基本风格。我们观看电视剧时,并不觉得是在欣赏一部艺术片,而是在观看一部纪录片,然而这种审美感受却丝毫不损害其艺术性,因为剧中的场景都是那么真实,人物的表演都是那么自然,这本身就能产生一种艺术的感人力量。真实是艺术的生命,自然是艺术的本色。我看《沈鸿》艺术上的成功奥秘正在于此。
看《沈鸿》,走近沈鸿,走近辉煌的人生!